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历史沿革

发布日期:作者:来源:市级平台协作组

提到中国在线开放课程的最早发端,那就要追溯到2003年了,它历经了“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的课程建设内容和特点是什么?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和联系?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历经三个发展阶段

精品课程建设阶段

2003年至2010年“十五”“十一五”期间

为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旨在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自2003年到2010年的7年时间内,教育部共组织建设和评审了3910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本科课程2515门,高职高专课程1043门,网络教育课程209门,军队(含武警)院校课程143门。

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说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首次有益尝试,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本专科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幅提升了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应用能力与水平的局限,国家精品课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大部分课程都是将课堂教学使用的课件、教案及习题作业等转化为电子文件存储并上传到网络上,可以说总体上是一种课堂搬家式的课程建设模式。同时由于网络条件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大部分课程都没有完整的教学录像,无法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并且课程的共享和持续建设力度不足,课程的知识产权未有明显的界定,运营机制也有待明确。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阶段

2011年至2015年“十二五”期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视频制作与播放技术的大幅进步,以视频资源作为课程主要资源来替代文本类的教学课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为顺应这样一种历史趋势,提升原有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联合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正式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旨在建设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两类课程形态。

精品视频公开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000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2015年建设900门。

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十二五”期间计划重点建设5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有近4000门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转型升级而来的,重点在于完善课程标准,丰富课程资源,反映课程教学理念和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共组织建设和评审了3878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其中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99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886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课程共享系统的完善和优化,大幅度提高了资源共享服务能力。

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

2013年至今“十三五”期间

随着2012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中文译为慕课)在全球兴起,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平台为用户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以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终身学习为旨归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浪潮。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

2013年5月,中国高校走出了MOOC第一步,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加盟edX,成为edX的首批亚洲高校成员之一。2013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与Coursera正式签约。因此2013年称为“中国慕课元年”,开放式的在线学习和评价模式让我国的在线课程建设重新确定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在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同时,为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教育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与趋势调研,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教学需求,于2015年4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简称《意见》),全面启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意见》旨在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促进课程应用,加强组织管理,为在MOOC背景下继续推进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用与管理指明了道路。《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认定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是国内首批、国际首次推出的国家精品慕课。目前,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已达5000门,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逾11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中国慕课发展已跑在世界前列。

慕课强调的是大规模开放,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慕课的建设与应用为在线开放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颠覆了传统课堂教与学的方式,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

为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201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率先提出SPOC的概念,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中文译为私播课),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的。SPOC融合了实体课堂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对MOOC的补充作用;由于SPOC学生人数较少,老师能更好地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答疑和讨论;同时SPOC更加强调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完成率。

不论是MOOC还是SPOC,在线开放课程在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上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各阶段精品课程的特点与差异

从精品课程到精品开放课程再到在线开放课程,每个阶段的课程特点和之间的差异是什么?我们来梳理一下:

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借助新兴的互联网,将优秀教师团队的先进教学经验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分享出来,为更多教师提供参考和示范,主要的特点是用于辅教。

精品开放课程

与精品课程相比,以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主要形态的精品开放课程,由原来面向教师的辅助教学转变为直接面向学习者提供服务,特点是注重共享,以开放式的优质资源共享作为主要的应用模式。

在线开放课程

与精品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相比,新型的以慕课为主要形态的在线开放课程,特点是以开放式的在线教学活动来展开应用,拥有基于教学团队管理下的在线学习、讨论答疑、教学考核、评价与认定等整个在线教学过程,注重全面应用和规范管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课程受众面广,以学习者为中心;

工具资源多元化,有完整的教学活动;

课程易于使用,学习者参与感强;

课程参与自主性,有任务与结果激励。


 


我国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从精品课程到精品开放课程再到在线开放课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不断向前推进。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广泛应用,给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建设目的更强调应用与共享;

服务对象由教师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

主要用途由展示、示范转变为实际教学;

注重师生互动的在线教学全过程;

开放程度由半封闭到完全开放;

认定方式改为先上线后认定。

随着各阶段课程的延续和深化发展,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在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持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我国已逐步形成以MOOC为代表,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SPOC等多种类型共同应用的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一图看懂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历史沿革